全国资产调剂共享平台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全覆盖,激活公共资源新效能
2025年6月,财政部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立的全国资产调剂共享平台正式实现全国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覆盖。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公共资产管理迈入数字化共享新阶段,通过打破信息壁垒、优化资源配置,累计盘活闲置资产超200台套,节约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为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平台上线半年以来,已汇聚超过20万条资产调剂与需求信息,覆盖房屋、设备、车辆、科研仪器等全品类资产。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为例,该单位通过平台将10余台服役超十年的科研仪器无偿划转至安徽省皖西学院,为后者节省280万元设备采购成本,并助力其石斛中药材研究项目快速推进。类似案例在基层医疗、教育等领域同样显著: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调剂的笔记本电脑,解决了安徽宿州、阜阳等地10家基层单位办公设备短缺问题;甘肃武威民勤县闲置教学楼被改造为沙尘暴野外观测站,实现资源跨领域高效利用。
展开剩余59%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破解传统资产调剂中的“信息孤岛”难题。通过“调剂广场”“共享广场”“需求广场”三大功能模块,供需双方可实时查询资产规格、技术参数、使用状态等信息,并在线完成申请、审核、划转全流程。安徽省财政厅数据显示,该省近两个月通过平台完成33台件资产调剂,价值超300万元,平均调剂周期从线下模式的数月缩短至10天左右。这种“智能撮合”机制不仅降低交易成本,更推动国有资产从“静态闲置”转向“动态循环”。
为确保平台长效运行,财政部构建了“中央-地方-单位”三级联动机制:部门及所属单位负责资产盘点与信息推送,地方财政部门统筹区域资源,财政部则汇聚全国数据并强化监管。平台运行成本依托现有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零增量”,通过嵌入单位内部管理流程,推动资产配置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此外,平台数据纳入国有资产报告与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倒逼各单位主动清查闲置资产,形成“盘活存量-节约资金-提升效能”的良性循环。
专家指出,平台的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效益,更在于其推动的治理理念革新。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白彦锋认为,通过“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共享模式,科研仪器等高价值资产得以突破单位边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例如,核磁共振波谱仪、质谱仪等设备的跨单位共享,直接支撑了前沿领域创新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平台正从“信息匹配”向“智能推送”升级,未来将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单位需求,主动推送适配资产。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强化跨部门协同,完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更多“沉睡”资产转化为发展动能。这一实践不仅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生动注脚,更为全球公共资源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发布于:河北省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